NY∕T 1708-2009 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农业)
ID: |
1790081AE39142AE9FC861E7777F763F |
文件大小(MB): |
0.85 |
页数: |
6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1-12-24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5.100.01,B1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 IT 1708-2009,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Technological rules for monitoring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rice brown,lanthopper , Nilaparvaúl lugens (S出),2009-03 - 09 发布2009-05-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NY/ T 1708- 2009,前,言同,本标准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桂梅、沈晋良、李永平、高聪芬、苏建亚.,I,NY/ T 1708- 2009,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1 范回,本标准规定了稻茎浸渍法和稻苗浸渍法监测稻褐飞虱[NiLaparva阳lugens (St?l) ]抗药性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杀虫剂对稻褐飞虱室内毒力测定和稻褐飞虱的抗药性评估,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 1,杭药性resis阳回,一种农药当用其标签推荐的剂量防治某种害虫时,即使重复试验也无法达到所期望的防治效果,该,种群的敏感性所出现的遗传变化称作抗药性,2. 2,敏感基线susceptibillty baseline,在某种农药使用之前,该种药剂对褐飞虱敏感品系的毒力基线及LDs,或LCso.,2. 3,稻茎漫溃法rice - stem dipping method,稻褐飞虱接触、取食浸药稻茎而中毒死亡的毒力测定方法, 适用于稻褐飞虱对杀虫作用较快、具有,触杀和内收作用的有机磷酸酷、氨基甲酸醋、氯化烟碱类、昆虫生长调节剂、苯基毗嗖类、有机氯类等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2.4,稻苗漫渍法日rice - <鎑ling dipping method,稻褐飞虱接触、取食浸药的杯栽稻菌而中毒死亡的毒力测定方法,适用于稻褐飞虱对杀虫作用特慢,而持效期长的毗睫甲亚胶杂环类等杀虫剂的抗药性的监测,3 试剂与材料,3. 1 生物试树,3. 1. 1 稻揭飞虱,田间采集, 经室内饲养1 代- 2 代的3 龄中期若虫.,3. 1. 2 供试水稻,TNl 或汕优6 3 (温室笼罩内盆栽的元虫、未用药处理的水稻).,3.2 试验药剂,原药或母药(分析纯) .,4 仪揭设备,4. 1 实验室通常使用仪器设备,4.2 电子天平〈感量。1 mg) ,4. 3 培养杯〈直径7 cm . 高27 cm).,4.4 塑料小杯(直径5 cm . 高4. 5 cm) .,1,NY / T 1708- 2009,4. 5 恒温培养箱、恒温养虫室或人工气候箱,4. 6 塑料圆筒(直径16 cm ,商15 cm) ,4. 7 吸虫器,5 试验步骤,5. 1 试材准备,5. 1. 1 试虫,5. 1. 1. 1 试虫采集,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稻田3 块~5 块。每块回随机多点采集生长发育较一致的稻褐飞虱成虫或若,虫或卵,每地采集虫(卵)1000 头(粒)以上,供室内饲养,5. 1. 12 试虫饲养,采集的成虫接入供试水稻上分批产卵(2 d ~ 3 d 一批)。采集的若虫或卵在供试水稻上饲养到成虫,后再分批产卵,取3 龄中期若虫供试,5. 1. 2 供试水稻,5. 1. 2. 1 稻茎,连根挖取分藤至孕穗初期、长势一致的健壮稻株,洗净,剪成10 cm 长的带根稻茎.3 株一组,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供测试用.,5. 1 2. 2 稻苗,在温室内用塑料小杯播种水稻,每杯20 株~30 株稻苗,选择生长至10 cm 高的稻苗供试,5. 2 药剂配制,原药用有机溶剂(如丙嗣、乙醇等)溶解,加入10%(m/v)用量的Triton - X 100(或吐温80). 加工成,制剂,并用蒸馆水稀释。根据预备试验结果,按照等比例方法设置5 个~7 个系列质量浓度。每质量浓,度药液量不少于400mL,5.3 处理方法,5. 3. 1 稻茎漫渍,将供试稻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30 s ,取出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置于培养杯中,每杯,3 株.按试验设计剂量从低到高的顺序重复上述操作,每浓度处理至少4 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做空白对照,53. 2 稻苗浸渍,在稻苗高约lO cm 的塑料小杯土表加约2mL 1. 5%琼脂水溶液,静宣1h 待凝固。将杯栽供试稻苗,倒置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溃到稻前基部30 s ,取出惊干,将杯放人搁物架并盖上通气的盖子。按试验,设计剂量从低到高的顺序重复上述操作,每浓度处理至少4 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做空白对照,5.3.3 接虫与培养,用吸虫器将试虫移人培养杯或塑料小杯中,每杯10 头~15 头,杯口用纱布或盖子罩住,转移至温,度为25 'C 土1 'C、相对湿度为60 %~80 % 、光周期为L' 0 = 16 h ' 8 h 条件下饲养和观察,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试验环境条件,应如实记录,5. 4 结果检查,稻茎浸渍法于处理后5 d、稻苗浸渍法于处理后10 d~ 15 d 检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6 敏据统计与分析,6. 1 计算方法,2,NY! T 1708- 2009,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按式(1 ) 和式(2 ) 计算,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Pi= 5 × 100ω,式中z,P, --: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 %) ;,k一一表示死亡虫数,单位为头5,N→一表示处理总虫数,单位为头.,P R - P,……
……